景区发展背后那些五味杂陈的故事

2016/7/7 10:51:53 来源: 韩吉飞


我不是官,没有政府的大格局;我不是商,没有商人复杂的思维模式,我只是一个景区小孩,分享着我干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景区那点事,我不喜欢单纯的欣赏事情的表面,独爱景区发展背后的故事,没有实质的支撑,面具早晚都会被戳破,景区是一个看上去遍地专家却根本没有专家的领域,其背后的故事绝对可以伴酒而论。


一、进场欢笑入局哭


行业不景气,企业转型向何方?旅游呀,朝阳产业、政府支持,是多么多么的挣钱。就这样,钱就哗哗的流进了旅游圈,入场很容易,几乎没什么门槛,有钱,找个规划单位做个规划(没有老板把规划落地)、找个工程队搞建设(投资人想什么就有什么),就这样信心满满的欢乐入场。打造初期是一心研究做什么项目,研究怎么花钱,却一直没考虑如何挣钱,在景区的这条路上,很多的老板都是一个思维模式“前期建设,千金可散;后期推广,一毛不拔”,花了大价钱打造的景区,到头来却游客稀少,慢慢的陷入了迷茫区——不是说搞旅游很挣钱吗?不是每个景区都人满为患吗?不是说旅游是朝阳产业吗?为啥,我就不挣钱呢?


花了大价钱,却未见好收成,对外景区经营红火,游客爆棚,每年都会再创新高,看着辉煌的各类数字,只有景区负责人自己明白自己心里的阴影面积是多少!钱花了,想要离场了,才发现自己已深陷局中不能自拔,这时只能硬撑着面子装高大,让外人看着景区是红红火火,以期望遇到个土豪侠勇敢接盘卖个好价钱。如果资源够好,即使你自己找不到接盘之人,地方政府也会通过招商等各种手段帮你找到下家;如果资源一般,那就只能深陷泥潭,哭干泪水了。

景区是一个低门槛进却高门槛出的领域,一心认为有钱就能做专家的投资人,到头来只能落得个“衣带渐宽终有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结局。


专业人做专业事,对于景区发展而言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对于大部分跨界投资人而言,想要通过打造景区靠景区运营吸金,还不如靠抢夺资源,卖给接盘侠,挣钱来的实在。进场欢笑入局哭,您要是真不懂行,就老老实实做个进场的局外人,事少钱照挣,皆大欢喜。


二、看不懂的考察


做景区的人,考察学习是一项常规性工作,但是,景区的考察却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往往是看热闹的占大部分。到了景区,从头到尾走一圈,大部分考察者的眼中只有项目、景区亮点产品,更多的是看到了景区表象的东西,而作为景区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却一味的被忽略——景区经营理念(决策人理念)、管理模式、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发展过程等。


考察、学习本是一件好事 ,但却成为了大多数景区死亡的诱因,考察只学习到了招式却没学到内功,到头来终获一场空。考察的过程看似看懂了,其实是没看懂,而看不懂的考察,恰恰是当前国内景区从业者的考察现状。


三、关系处理之困


景区发展最难的不是钱、不是人,而是地方关系的处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地方主管部门,第二方面是地方百姓,最难的也就是地方百姓的关系处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征地问题、用工问题、环境治理等一堆问题,都和当地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核心的是没有一个通行的方法,各地的处理方式都是因地制宜。和地方百姓打交道,没有法、没有理、没有套路,有的只是见招猜招的解决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考验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管理者的情商。


无论是随地摆摊还是带客逃票,甚至拦路阻行,对于景区而言都应该是家常便饭,同时也令很多景区运营管理者感到头痛,其实冷静思考一下就能够看明白,一切的源头都是驱利性,老百姓都是为了钱而做出各种行为。很多景区管理者在处理这类问题上很多都是本位的思考,一味强调百姓的行为影响了景区的经营,从而抱怨,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来压制百姓的行为,这种解决方式应该比较普遍,但效果都是暂时的甚至还会产生反弹,也有景区管理者选择花钱了事的态度,但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因为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一旦打开了欲望这扇门,再想关上就更难了。


关系之困有时在于有钱任性,有时在于本位强势,有时在于思维定式。其实处理问题根本没有那么复杂,找到源头去处理,应该是最佳的选择。百姓驱利,就授之以渔帮助其获利;百姓为名,就给其一个认可。关系之困,其实就是景区管理者的一个情商考核,格局认证。


四、真理的谎言


为什么说谎言是真理呢?都说走的人多了造就了路,那谎言被说多了,也就变成了真理。干景区都想挣钱、都想游客如潮,外报的数据也都是理想的数字,也有一些是拍脑门的数字,总之没有几个景区负责人会把自己的游客量往少了报,更不会把自己的投资额往少了报。这好像已经成为了景区投资运营领域的一个公开的秘密,其实这个并不可怕,可怕的事情在于很多景区投资运营者,把自己和同行的谎言经过长期的积淀当成真实的存在,从而直接影响到后期的管理决策。


在局外人而言往往很难考证市场上数据的真假,因为无论是投资额度还是游客量在景区投资管理公司内部都属于商业机密,真实的数据获取难度比较高。每一家景区的打造往往都需要数据的支撑,而这些参有大量水分的数据,却成为了无数新景区投资开发有力的论据。都说用谎言验证的永远是谎言,那这些在虚假数据论证下开发的景区,是否能够化谎言为真理呢?自己想想就知道了吧!


五、营销的有钱与没钱   


在国内景区的营销工作上基本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有钱的营销(国有大景区、 大集团下属景区等),二是没钱的营销(国内大部分景区的营销现状)。对于有钱的营销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一年几千万的营销推广费用几乎是一种常态,加上为各类渠道提供的高政策返利,一个新景区的营销费用不可谓不高呀,但是相对于国内近三万家景区而言,能够做到这样有钱任性的也只能算是凤毛麟角了,更多是望钱兴叹呀。在国内,太多知名景区的前期都是靠烧钱烧出来的品牌和市场知名度。


我们看到很多大景区当前是游客如潮,很多景区负责人更是登门考察学习,想学到让景区火爆之法,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前期的营销费用,就足矣够其挣上十年的利润(还需是经营好的景区),无论是国有景区的营销投入还是大集团的营销投入,其目的都不仅仅在于让景区盈利,政府的目的在于提振地方经济,解决就业,税收同时也是政府赢利点,这个是企业景区无法比拟的;大集团的目的,也并非单纯,提升集团品牌,加速上市步伐或吸引接盘侠,都是真正的盈利之法。


有人说景区的营销费率大约在10%–15%,在初期营销费率为20%–30%,其实营销费率无非就是景区营销人或者景区管理者给自己定的一个框,让营销费用的支出有一个依据。好营销的衡量标准不在于花了多少钱,也不在于不花钱,而是在于资金和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根据景区自身环境和资金实力,来定制最合适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推广方式。除了花大价钱搞营销的,还有一大部分“不花钱”(钱很少)搞营销的,这个群体几乎是中国景区的主流,这些景区负责人,往往是花了大价钱搞建设,等到了运营时营销方面一毛不拔(有一大部分是建设过后没钱了),坐等游客上门,每个景区负责人都认为自己的景区是最好的,游客应该自己来玩,所涉及的营销推广,也只不过是跑跑渠道,这无非是给自己开了一个大玩笑。当经营一段时间客源稀少后,才会考虑花钱做营销推广,也有的老板依然在景区产品打造的圈子里打转,不会认为是营销的问题,而是产品的问题,从而花大价钱继续引进新项目,提升景区品质,从而忽略了景区的市场知名度,有了好产品依然卖不出去。


无论是有钱的营销还是没钱的营销,都不能忘记了要了解到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游客的信息获取渠道、市场到景区的交通方式、目标市场区域内景区产品的品类和亮点。营销的目的是品牌打造和客人招徕,只要有了客人就是真理,方式方法不必拘泥,千万不要给自己下套,没有套路非要给自己定一个套路。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无论是有钱没钱,用什么招,搞到客人就是好营销(前提是保证品牌树立和优质的产品及服务)。


小结: 景区背后的故事很多很多,无法靠一篇文章来全盘述说。有的景区人说,可以去旅游,但千万别干旅游,这是句话包含了景区人多少的无奈与心酸,本应是享受的方式,却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客人看到是风景,体验到的是快乐,而景区人看到的是各类景观如何呈现,完善的服务如何提供,可谓心力交瘁。有人说把工作和生活更好的融合,那岂不是很美好,但这对于景区人而言只是说说就好,要做到融合,那绝对是绝世高手(可能会有人做到)。


景区(旅游核心吸引物)是旅游行业的核心,是它们促使了游客的流动,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因为服务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对于景区的要求特别是景区人的要求就更为严格,社会多变、需求多变,就要求产品多变、思维多变。很多投资人因为跨界转型进入了景区投资运营的行列,却不断遇到各种困惑,景区很难盈利。应该说这些跨界人都是行业精英,但为什么玩不转景区呢?道理很简单,多年的商业打拼让这些精英们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同时缺少景区专业经验),要想突破很困难,而景区的打造、运营管理、市场营销,都需要时间的积淀, 将经验和创新相结合方能更好的玩转景区,而令那些跨界精英引以为豪的经验,却恰恰是其跨界景区的致命短板。


景区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景区人的生活故事,酸甜苦辣皆滋味,一切都需要面对。但现实的故事却是好的被呈现,有时甚至夸大;不好的却被隐藏,有时被包装成好的。新人入场笑,旧人看着新人笑,多少心酸多少苦,只有干过才知道,铺天盖地的好故事,不知让多少新人走了弯弯道,交了巨额学费才知道。

在线客服QQ

服务咨询电话

Copyright © 2012 银海软件 一对一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对一 鲁ICP备10207450号